随着计算机的网络化和Internet的普及,现在大量的软件系统都是基于Internet技术和Web服务的。各大软件厂商都把提供基于Internet技术的异构平台和能集成己有的软件系统作为它的目标。国际互联网联盟W3C和其他一些企业联盟组织最近几年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以推动网上信息和操作的互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动向。
最引人注目的是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 XML ) e XML并不是新语言,它是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的一个子集。XML是互联网联合组织创建的一组规范,XML是开放的,是W3C标准。 XML主要有三种要素:Schema(模式)、XSL(可扩展样式语言)、XLL(可扩展链接语言)为了增强XML文档结构化要求,必须利用XML的辅助技术——数据类型定义(DTD)。XML首先创建于1996年,随后迅速发展起来,1998年2月成为W3C标准。XML是一种元标记语言(Meta-MarkupLanguage),具有自解释功能,可以用来创建特定领域的语言。而且其中的数据和标记都以文本方式存储,易于掌握,易于理解。开发者可以用这种开放式的工业标准来描写要在网上交换的数据。由于XML是将数据和数据的表现形式分离的,因而它很容易组织、编辑、编程和在任何网站、应用软件和设备之间进行交换。
XML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一般数据交换的范围。基于XML的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 (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可以使Internet上的各应用软件进行互操作。基于XML的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 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和通用描述、发现及集成规范UDDI (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可以使不同的企业能够以标准的方式描述自己提供的服务和查询其他企业提供的服务,允许根据需要在两个或多个服务之间进行选择。
(1)跨防火墙的通信。如果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常会有防火墙或者代理服务器,在这种情况下,使用DCOM就不是那么简单,通常也不便于把客户端程序发布到数量如此庞大的每一个用户手中。传统的做法是,选择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写下一大堆ASP/JSP页面,把应用程序的中间层暴露给最终用户。这样做的结果是开发难度大,程序很难维护。
如果中间层组件换成Web Service,就可以从用户界面直接调用中间层组件,使用自己开发的SOAP客户端,然后把它和应用程序连接起来。不仅缩短了开发周期,还减少了代码复杂度,并能够增强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
从经验来看,在一个用户界面和中间层有较多交互的应用程序中,使用Web Service这种结构,可以节省花在用户界面编程上20%的开发时间。另外,这样一个由Web Service组成的中间层,完全可以在应用程序集成或其他场合下重用。最后,通过Web Service把应用程序的逻辑和数据“暴露”出来,还可以让其他平台上的客户重用这些应用程序。
(2)应用程序集成。企业里经常都要把用不同语言写成的、在不同平台上运行的各种程序集成起来,而这种集成将花费很大的开发力量。应用程序经常需要从运行在IBM主机上的程序中获取数据,或者把数据发送到主机或UNIX应用程序中去。即使在同一个平台上,不同软件厂商生产的各种软件也常常需要集成起来。通过、Web 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用标准的方法把功能和数据“暴露”出来,供其他应用程序使用。
(3)软件和数据重用。软件重用是一个很大的主题,重用的形式很多,重用的程度有大有小。最基本的形式是源代码模块或者类一级的重用,另一种形式是二进制形式的组件重用。Web Service在允许重用代码的同时,可以重用代码背后的数据。使用Web Service,再也不必像以前那样,要先从第三方购买、安装软件组件,再从应用程序中调用这些组件;只需直接调用远端的Web Service就可以了。另一种软件重用的情况是,把好几个应用程序的功能集成起来。
各省软考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