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宽带接入用户和诸多高带宽增值业务的发展,建设具备多业务支持能力,经济高效、可运营可管理的城域网络已经成为各运营商的共同目标。城域网业务具有业务类型丰富、业务需求多变、客户侧网络条件/环境复杂等特点;ADSL、LAN等宽带接入方式大规模普及使得数据业务对城域网上联带宽和汇聚能力的要求迅速升级,政府、传媒、金融、物流等大客户对网络容量和网络灵活性的要求也日益普遍。另一方面,传统的话音业务与新兴的IPTV业务也需要保证相应的服务质量。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运营商必须有能力向用户提供全业务服务,这样就要求运营商将其IP网络、ATM网络以及SDH网络不断向用户端扩张和延伸,如果各网络独立地发展自己的接入层,必然导致接入网的重复建设,同时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也会加大网络运行维护的费用。
运营商在开源节流的双重压力之下,构建综合多业务承载平台成为必然的选择。多业务承载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实现,按照不同物理平台,可以分为基于SONET/SDH的MSTP平台、基于WDM多业务光传输平台、以及基于RPR/MSR或以太网的分组化平台。
城域网多业务承载平台
MSTP平台
MSTP技术是适应城域综合传送网建设的要求,从SDH设备发展起来的新兴综合传送技术,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映射、VC虚级联、GFP、LCAS以及总线技术等手段将以太网、ATM、RPR、MPLS等既有成熟技术进行内嵌或融合到SDH上,使之具有多业务的传输能力。MSTP的技术定位在融合TDM和以太网二层交换,通过二层交换实现数据的智能控制和管理,优化数据在SDH通道中的传输,实现多业务的综合传送。随着与其它网络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如RPR、MPLS等技术,MSTP技术的应用领域和组网思路不断地革新,其设备逐渐跨越了基于二层交换、内嵌RPR、内嵌MPLS等几个版本。目前的第三代MSTP可支持QoS、多点到多点的连接、用户隔离和带宽共享等功能,能够实现业务等级协定(SLA)增强、阻塞控制以及公平接入等。此外,第三代MSTP还具有相当强的可扩展性。可以说,第三代MSTP为以以太网业务为代表的IP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WDM平台
以WDM为基础的多业务平台的优势是:首先,采用WDM后,容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至少可以增加几十倍,且可以提供某种形式的WDM环保护;其次,应用WDM后容许网络运营者提供透明的以波长为基础的业务,这样用户可以灵活地传送任何协议和格式的信号而不受限于SDH格式;而且,DWDM节省了昂贵的电中继,可以通过多个OADM级联实现扩容,网络建设初期仅需要少量的光器件,降低了首期投资成本,也降低了投资风险;最后,城域网WDM系统还应具备波长可扩展性,新的波长应能随时增加而不会影响原有工作波长,这样,系统可以通过简单增加波长而迅速提供新的业务,极大地增强了运营者的市场竞争能力。城域网WDM系统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有效灵活地将低速率信号汇聚进较昂贵的波长通路,不能动态地配置波长,实现光层灵活连接,而且,目前这种解决方案存在建设周期长、开通维护成本高、实际应用不灵活等方面的缺点。
分组化平台
多业务分组平台结合了承载网和传送网技术,在分组平台上实现数据、语音、视频等多业务的传输的融合,同时满足客户对网络业务管理和应用的差异化需求。主要应用于城域网的接入层和承载层,提供数据、TDM和视频业务的综合承载和传输;也可以广泛用于大客户专线和行业/企业网建设,提供大带宽、高品质的专线接入,或者作为中小城市新建网络的基础数据承载网络。
此外,多业务分组平台还可以用于宽带网络的流量汇聚和原有宽带接入未覆盖区域的补网中,在原有的SDH网络之上叠加多业务分组平台构成的承载网络,用于新型数据业务的承载和分流。此外,还可以用于现有网络的扩容和3G业务的承载。
分组化多业务平台
MSPP采用分组网络电路仿真业务(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sover Packet,CESoP)技术,通过有管理的分组交换网络进行基于TDM连接的通信、时钟和信令的无缝传输,伪线在分组交换网络中创建一条可传输所有第2层TDM信息的透明隧道,通过有管理的分组网络进行传输。CESoP可在分组交换网络上按照相关的时钟和信号要求,无缝搭建起TDM语音、视频和数据业务“隧道”。同时,为了能够在通过可变位速率分组网络提供恒定位速率语音业务时获得精确的网络定时,CESoP采用了可获得高精度时钟恢复和同步的硬件和软件处理技术,同时支持频带方法中使用的自适应时钟和差值时钟,具备时序分组(Timing-over-Packet,ToP)能力,从而能够在分组业务中使用时钟同步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