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IPv6部署后的发展阶段
IPv6目前主要解决了互联网发展中的地址短缺问题,而在路由扩展、安全可信、服务质量保证等其他方面相比IPv4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善。IPv6路由协议相对IPv4只有很小的变化,只是在原有协议上做了简单扩展(如ISISv6,BGP4+),或者在原有协议基础上发展了新版本(如RIPng,OSPFv3);安全方面,IPv6将IPSec集成到协议内部,增加了使用的便捷性,但IPSec作为扩展协议在IPv4网络已经得到应用;IPv6在服务质量上的改进主要体现在新增的20bit的标记字段和扩展的8bit的流量类型字段,但标记字段的使用方法仍在探讨之中,流量字段的使用则和IPv4类似。IPv6的这些改善并不足以解决目前互联网面临的其他关键问题,因此IPv6在部署后的未来几年,一方面要解决IPv6网络与IPv4网络的融合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继续针对互联网的安全、扩展、性能等问题进行技术上的修补和完善,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长期的演进过程中,IPv6完全可以使用现有基于IPv4的诸多改良方案和机制办法,并需要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1)路由扩展性方面。IPv6需要全新的路由扩展机制来满足未来各种应用的需求。目前,IRTF(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因特网研究任务组)将路由扩展性问题定为最高级别问题,并成立专门的RRG(Routing Research Group,路由研究组)研究组展开对路由寻址新架构的相关研究,目前已经出现了ID/Locator(身份地址分离)和Map/Encaps(映射封装)两种主要思路。
(2)安全方面。IPv6需要全新的安全策略,除了保证达到现有IPv4网络安全程度外,还能克服部署IPv6后引发的新的安全问题。目前,IETF的IPSecME(IP Security Maintenance and Extensions,IP安全维护和扩展)小组已经开始了对IPSec协议的完善和扩展工作。
(3)网络命名方面。IPv6还可能出现新的命名和地址解析系统,通过发展分布式DNS系统来解决根服务器问题,提供有效的、可扩展的、可靠的全球名字服务。目前,IETF的DNSEXT(DNS Extensions ,DNS扩展)小组正在研究DNS协议的扩展问题,旨在扩展和改善传统DNS服务体系。
(4)网络管理技术、泛在移动等方面。IPv都完全可能涌现出全新的策略机制。
为了满足未来应用的需要,IPv6还需要呈现出新的技术特性。以物联网为例,IPv6要支撑物联网应用,至少还需要以下几点技术突破:
首先,物联网的组成部件无线传感器通常要求低功耗,而且ROM的存储容量有限,计算能力弱,因此需要对IPv6协议栈进行精简以满足无线传感器的需求。目前,有多个标准组织在进行相关研究,IPSO联盟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一款最小的IPv6协议栈uIPv6。IETF 6Lowpan工作组也正在制定IPv6 over IEEE802.15.4标准,在网络层与MAC层之间引入适配层,完成包头的压缩、分片与重组等工作。其次,要满足低功耗、弱计算能力和有损耗的网络环境下网络自组织需求,需要对IPv6路由机制进行改进,目前IETF Roll工作组正在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基于IEEE802.15.4网络芯片也有待进一步开发来支持IPv6协议栈。
IPv6在部署后的几年,将会经历一个技术演进阶段,那时的IPv6除了最核心的地址机制外,其他的各个方面也会呈现出全新的特性。因此,即使我国在现阶段IPv6技术研究和标准化起步较晚、积累较少,但在部署IPv6后,仍然有机会在未成熟的研究领域产生自主创新的成果,同时谋求成为国际标准。
6 IPv6与未来网络
目前,未来网络的研究存在多个方向和热点(如虚拟化网络、节能网络、自动网络、高性能网络、安全可信网络、长距低耗网络、高带宽长延时网络等),针对这些重要方向,各国都在积极制定政策,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研究,力求在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方面取得先机,其中比较典型的研究项目有美国的PlantLab,欧盟的FP7/4WARD,日本的AKARI以及我国自主研究的PTDN等。
PlanetLab是一个针对未来互联网技术和服务进行研究、试验的开放式、全球性试验床平台,于2002年开始建设。截止到2009年1月,其平台已经有474个站点,总计950个节点,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2月10日发布了基于分片的设施架构,定义了交互的接口和数据类型;4WARD是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在网络技术领域的代表性的子项目,于2008年1月启动,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策略:一方面通过创新,对现有的单个网络架构进行改造,克服其不足,提高其性能。另一方面,研究一种总体网络框架,用于实现各种不同网络架构的协作运行,从而走出目前互联网不停地进行修补的窘境;AKARI是日本NICT(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2006年启动的新一代网络研究项目,其目标是在2015年前研究出一个全新的网络构架,并完成基于此网络架构的新一代网络的设计。AKARI计划2010年前完成体系架构图的设计,并在过去的4年中研究了大量现有的技术方案;PTDN(Public Telecommunications Data Network)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于2003年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未来包交换网络体系架构。目前,遵照该体系架构的核心路由设备、边缘路由设备、地址映射系统以及地址翻译系统的研发已经完成,并实现了多厂商互联互通。PTDN标准已经提交国际电联,为ITU SG13工作组全面采纳,在NGN框架体系中被明确作为FPBN(Future Packet Based Network)的候选方案。目前已经完成3个代表性的国际标准(ITU-T Y.2601,Y.2611和Y.2612)。